2013年7月9日 星期二

蘋果橘子經濟學讀後感:芝加哥教師作幣事件




知道蘋果橘子經濟學這本書已經很多年了,記得當時在政大逛書局時,一進門就被「蘋果橘子經濟學」大大的海報所吸引,心想這本書的書名還真特別,這個念頭一閃即逝,一直到最近才從博客來網路書店訂了這本書。

此書是由紐約時報雜誌(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)作家兼記者杜伯納(Stephen J. Dubner)與芝加哥大學教授李維特(Steven D. Levitt)所合著,值得一提的事,在書的代序中有提到,李教授可不是年事已高的經濟學者,而是一位富有洞察力的年輕年,並且得獎無數。

書的封面就用一句話總結此書想要表達的概念,「一顆蘋果,用經濟學的剖刀切開,裡頭竟然是橘子」,這句話就筆者個人的感想,這代表著同一件事物用不同的方法或角度來解析,可以得到一到完全不同的答案,而這個答案可能才是真正的答案,有時甚至是顛覆傳統的認知,當然這是後來再次看到封面才有的感受。

一翻開目錄就被幾個標題所吸引,諸如,「小學老師與相撲選手有何共通點」,「三K黨與房地產仲介有何相似處」,「為何毒販還和母親住一起」,還真是讓人好奇的標題。



芝加哥教師作幣事件

以美國學校而言,有所謂的「關鍵」測驗(high-stakes testing  ),之所以關鍵,是因為除了評量學生進步外,學校也必須為測驗的表現負更多的責任。如果整個學校表現不佳,政府可能中斷補助,老師可能就會受到責難,甚至飯碗不保。

此時關鍵測驗就提供了老師正面的誘因,如果學生表現優異,老師會得到讚美與升遷的機會,甚至可能有獎金可拿,因此問題來了,如果老師真的有舞弊的行徑,該如何才能偵測到呢?
 
作者此時就從老師的立場來思考,如果打算擦掉錯誤的答案,塡上正確的答案,應該不會改動太多,否則很容易露出馬腳。同時可能不會更改每個學生的答案,因為這也容易出現破綻。

同時考完之後很快就得繳回答案紙,時間上也不充裕,最有可能的選擇會是挑選八到十個連續題目,替一半到三分之二的學生塡上正確的答案,短短的正確答案很容易背下來,也比一張一張從頭檢查到尾快的多。

在這一案例中,得益於芝加哥公立學校資料庫齊全,保留一九九三至二○○○年學生的測驗答案。最後答案揭曉,分析的結果顯示每年老師作幣的班級超過二百個,約占五%左右,作者同時也有提到,這是最保守的估計,因為偵測公式只能查到最明顯的作幣方式。

值得一提的事,書中提到後來新任芝加哥學校的執行長鄧肯(Arne Duncan)親自與作者聯絡,他並非要對研究結果提出抗議,而是希望利用偵測工具找出老師真的有舞幣行為。鄧肯認為要找出舞幣的行為,最好的方法就是重新考試,同時由控制組進行對照,當時重考的原因並未告知學童與老師。

測試後,芝加哥公立學校真的依據測試結果,在既有的證據下,開除了十幾位老師,同時警告有作弊嫌疑者,因此到了下半年度作幣的老師減少了三成以上。

筆者在這裡就對自己心裡作了一個有趣的小實驗,假設自己就是有舞弊的老師,在重新考試後,某天突然接到學校的通知,你被開除了,原因是根據李教授的偵測公式,你有十分明確的舞弊行為,此時心裡不知作何感想,是憤怒呢,還是感嘆李教授的利害。

當然這種假想,就如同在飛行模擬器中學習如何處理墜機狀態,和實際在飛機上的體驗是完全不同的。就像在試算表中的70%虧損是一回事,看著它發生在實際的投資組合中則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